亿朋观点

您的位置:首页>亿朋大讲堂>亿朋观点>

亿朋观察| 锚“高”向“新” 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高地 时间: 2025-03-12 23:07:49
编者按:近年来,国家高新区超前谋划布局,强化技术策源,优化创新生态,引导资源集聚,已经成为培育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地。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GDP突破19.3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4.3%,同比名义增长7.6%;其中,工业增加值约9.8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4.1%,增速达5.8%。

高定位领航高端产业发展

国家高新区在过去三十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自1988年首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设立以来,高新区以改革探索的急先锋和试验田角色定位,始终锚定前沿科技领域与高端产业方向,依托科研创新、企业孵化、人才汇聚、产业集聚等多重优势,为创新要素融合与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178个国家高新区,在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1 经济增长极作用凸显。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超19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4.3%,成为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4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8万亿元,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巨大。此外,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东湖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20%、50%,这些高新园区及其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02 创新成果丰硕。国家高新区是创新资源的汇聚地。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的独角兽企业和8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发明专利数占全国50%左右,成为我国原始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引领着产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深圳高新区,其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成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推动了我国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取的技术创新。华为从这里起步,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大疆在无人机领域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其技术和产品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03 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各高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培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并通过重点产业的强链延链补链与协同创新,产业集聚与协同发展效果显著。

 

例如,武汉东湖高新区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了从光通信、激光产业到芯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被誉为“中国光谷”。这里集聚了17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8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全国50%。2024年,东湖高新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规模突破6000亿元。
 

向“新”而行 培育新质生产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高新区功能定位持续升级,发展模式也不断创新迭代。通过差异化发展定位,打造多元创新生态,形成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园区。

 

以北京中关村、深圳高新区为代表的科教资源驱动型产业园,其依托清华、北大等高校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网络,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5G通讯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深圳南山区聚焦无人驾驶、智慧交通领域,以应用场景为牵引,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优化产业链发展。例如,腾讯联合比亚迪开发“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实现南山区85%道路的自动驾驶测试覆盖。

 

上海张江科学城则是通过整合国际资源,吸引阿斯利康、罗氏等跨国药企设立研发中心,建立“全球研发—中国制造”协同网络,2024年,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值突破3000亿元。此外,上海张江推动长三角15家高新区组建集成电路产业联盟,实现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全链协同,2024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20%。

 

国家高新区通过特色产业深耕,以模式创新推动新技术突破、新业态形成和新赛道培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地。‌例如,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生物医药与纳米技术,通过“创新中心+孵化器”模式,聚集了超2000家生物医药企业,2024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占全国生物医药产值的15%。武汉东湖高新区深耕光电子信息领域,依托“光谷”品牌,不断聚“光”成“链”、集“链”成“群”,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在全球科技与经济加速变革的当下,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通过“技术策源—产业转化—生态优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正全力锚定高端产业,坚定地向“加快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时期战略定位大步迈进。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