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朋观点

您的位置:首页>亿朋大讲堂>亿朋观点>

亿朋观察| 具身智能成AI探路者 “AI+产业场景”融合加速 时间: 2025-03-12 23:03:12
编者按:继深圳国资国企发布首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后,时隔两日,深圳市国资委再次表示,深圳拟设500亿元国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在科技浪潮奔涌的当下,人工智能无疑是最为瞩目的弄潮儿,正以席卷之势重塑各个行业的格局。2025《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 AI发展方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相比起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提法,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是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这也体现了我国科技制造领域正从数字技术赋能向“人工智能+产业场景”融合方向的演进。

 

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载体,体现了“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正深刻地变革着当今的产业格局。例如,在仓储物流场景中,配备具身智能的机器人能够精准识别各类货物的形状、重量和摆放位置,通过复杂的路径规划,高效且安全地完成货物搬运与存储,极大地提升了仓储作业的效率与准确性。

 

种融合创新本质上是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深度交融。它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服务模式等多个维度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的重塑,进而重构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它催生出一系列新兴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服务质量,增强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场景 AI发展的驱动力

《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风险投资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创纪录的1004亿美元。可当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在投资结构上,垂直领域的占比持续下降,金融科技、数字医疗和零售科技等领域在人工智能投资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38%降至2024年的24%。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场景在发挥着作用。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兴起,投资重心开始向基础设施和横向应用领域转移。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表示,“AI大模型应用落地的第一核心是深入理解场景,用场景需求牵引着技术的发展”。今年DeepSeek的发布让以低成本技术普惠更多场景应用成为可能。如今AI正加快向新型基础设施转变,就如同专家所比喻的,人工智能如同基础设施中的“新水电”。此次深圳市国资委发布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多个领域,包括深圳机场集团的“机场旅客服务机器人”、特区建工的“AI+智能安全隐患违章巡查预警”、深业集团的“科学育儿多场景AI大模型”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创新,AI 应用场景的边界还在持续拓展,其作为“新水电”的价值将愈发凸显。

 

国企搭台 民企创新 打造AI发展生态圈

国企的稳定性与场景资源,叠加民企的敏捷创新能力,形成了‘1+1>2’的产业升级引擎。一直以来,深圳市国资委充分发挥国资国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创新和发展需求,主动开发和打造应用场景,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大力构建“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支撑”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打造了未来机场、数字地铁、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一批创新数字化应用场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国资委累计建设运营70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市场价70%的优质低价产业空间;打造了包括种子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并购基金、母基金、S基金等在内的国资基金群,各类基金超过500支,基金总规模超7000亿元。

 

2025年,深圳市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不少于100亿元的创投资金支持。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筹设规模不少于500亿元的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并推动基金投向覆盖种子、天使、A轮、B轮、C轮直至IPO的投资全生命周期,确保其中A轮及更早期的项目不低于40%,投向B轮、C轮项目均不低于20%;将延长创新创业类基金存续期限最长至15年,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参与的各类投资基金作用,引导更多深圳国资“金融活水”流入优质硬核科技。

 

亿朋观点: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关键力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具身智能和智能机器人,标志我国科技制造领域从数字技术赋能向“人工智能+产业场景”融合的重要转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投资重心向基础设施和横向应用领域转移。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产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紧跟政策导向,聚焦场景应用,强化产业协同,才能创造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