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朋观点

您的位置:首页>亿朋大讲堂>亿朋观点>

亿朋观察|从资本杠杆到创新裂变 “航母级”基金再塑科创生态 时间: 2025-03-12 22:27:43
编者按:当前,硬科技产业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支撑。从技术瓶颈的突破到产业的转型升级,期间离不开资本的耐心陪伴。近期,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员透露,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通过市场化方式投向科技型企业。


撬动万亿元投资 系统性布局未来产业


发改委相关人员表示,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吸引带动地方、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具身智能、6G等前沿领域。该基金将引导各类创业投资资金,敢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战略布局,为创新型企业做优做强做大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投入。

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助力未来产业。北京、广东、湖北、重庆等地成立各类产业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并购基金等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

例如,2023年5月,总规模达2000亿元的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设立,重点聚焦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将“耐心资本”与产业投资深度融合,组建各类子基金,引领和带动社会资本加速向新质生产力流动。设立一年多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先后投资三安意法、赛力斯、阿维塔等战略性直投项目超100亿元,撬动项目投资总额727亿元;并与数十家头部机构和多家产业龙头企业合作设立子基金25支,以投促招,强链补链延链,撬动项目投资总额超120亿元,催生一批战略性产业项目落地。


破解硬科技孵化困局:一场资本与时间的赛跑

据了解,新设立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存续期达到20年,意味着较一般的股权投资基金更长。该基金将有力解决科创企业发展初期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更好发挥创业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具有“三高一长”特征:‌高投入、高风险、高门槛、长周期‌。“培育未来产业几乎从零开始全链条推进孵化转化、工艺熟化、产品研发、用户培育、市场开拓,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说。以量子计算为例,从理论突破到商业化应用需经历至少10年研发周期,而传统创投资本因存续期短(通常5-8年)、风险厌恶等特性,往往在技术攻坚的“深水区”选择撤退。数据显示,我国早期科技项目融资缺口高达70%,大量原创技术因“断粮”而夭折在产业化前夕。

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诞生,正是针对这一结构性矛盾的系统性回应。‌20年超长存续期‌,颠覆传统资本“短周期逐利”逻辑,为“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稳定的“时间窗口”;通过“母基金+直投”双轮驱动,联动地方政府、产业资本和金融机构,形成‌万亿级创新资本蓄水池‌,用“全生命周期资金链”助力硬科技企业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死亡之谷”。


机制创新在全球硬科技竞赛中突围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科技竞争“白热化”的双重背景下,硬科技产业的孵化效率直接关乎国家竞争优势。

2022年,美国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将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补贴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吸引各国芯片产业转移到美国去,同时限制接受美方补贴和优惠政策的公司在中国投资。除对芯片产业补贴外,该法案还包括对前沿科技的研发进行拨款,涉及资金共高达2800亿美元。

此次设立的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中国科创企业提供一条系统性的突围路径:‌以超大规模耐心资本为支点,撬动“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重构”的链式反应‌。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深层价值在于对科技创新规律的机制适配。其以资本为纽带构建“创新资源汇聚-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形成的良好循环”;以超长期资本、系统性布局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科技创新投资从“资本推力”到“创新引力”的生态演变。
 

亿朋观点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不仅是资金供给方式的变革,更是国家创新机制的战略重构。‌该基金通过重塑资本耐心、打通产业梗阻、激活创新要素,正在将中国的硬科技孵化从“单点突破”推向“系统突进”。将推动更多“耐心资本”与“硬核技术”的深度融合,为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战略主动提供关键支撑。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