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亿朋观察| 汽车央企战略重组:破局当下,布局未来 时间: 2025-04-17 10:27:54
【编者按】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目标冲刺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面对新一轮汽车工业新技术革命,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与市场化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是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核心。随着汽车工业以高质量、高水平形态发展,中国汽车工业需要通过重组整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方式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大型跨国整车企业集团。因此,2024年国资委明确提出“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路径,并提出单独考核中国一汽、东风集团、长安汽车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2025 年 2 月初,东风汽车、长安汽车同步发布公告均表示在谋划重组,汽车央企的整合进入倒计时。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对整车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目标直指“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集团”。东风集团股份也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表示,东风和长安的整合正在进行中。长安汽车、东风集团是国内头部央企车企,2024年集团销量分别位列国内第五和第七。二者重组,正式拉开汽车央企改革序幕,有望激发两家车企发展新引擎,实现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增长。正当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板块重组整合紧锣密鼓的推进中,4月3日,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措施正式生效,预计5月3日起,关税也将适用于进口汽车零部件,例如发动机和变速器等。这场由汽车关税引发的贸易风暴,在对我国汽车企业出海战略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对我国汽车产业供应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将对未来国际经贸秩序产生深远影响。

 

亿朋投资将推出系列文章,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汽车央企重组整合进行深入剖析。

篇一:

 

汽车央企战略重组:破局当下,布局未来

 

亿朋观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科技巨头、造车新势力的入局进一步加速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在此背景下,此次国资委提出的汽车央企的战略性重组绝非简单的“1+1”,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关键转折点。此次重组可能引发“鲶鱼效应”,推动广汽等其他地方国有汽车企业的重组整合。同时,还将促进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增强开发能力,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从而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小而散”的竞争格局‌。我国汽车产业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缺乏核心技术的边缘品牌面临淘汰,科技创新将变为行业生存法则。

 

 

中国汽车产业的“聚变时刻”‌

 

近年来,央企专业化整合已成趋势。以中国中车为例,其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开展整合工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构建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大合力,成功铸就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巨擘。宝武钢铁则通过一系列战略重组举措,实现产能跃升,打造出 “亿吨钢企”,极大提升了在全球钢铁市场的话语权与竞争力。央企通过合并同类项、剥离非主业资产,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队”。

 

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存在“小而散”的结构性矛盾。全国有超百家整车企业,但却有半数车企年销量不足万辆。央企层面,2024车企销量TOP 10中,一汽、东风、长安三大集团虽仍分列行业前十,但三家央企合计销量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6.5%。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亟需通过资源整合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众所周知,东风集团是以汽车为主业的央企,而兵装集团旗下的汽车业务板块正是长安汽车。两大汽车央企的重组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东风和长安重组之后,销量将超过500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巨头,并有望超越通用和福特,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

排名

车企集团

2024年销量

(万辆)

1

比亚迪

427

2

上汽集团

401

3

吉利控股

340

4

中国一汽

320

5

长安集团

268.3

6

奇瑞控股

260.39

7

东风汽车

248

8

广汽集团

200

9

北汽集团

170

10

长城汽车

123.33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排名

车企集团

2023年销量

(万辆)

1

上汽集团

502.09

2

中国一汽

344

3

比亚迪

302

4

吉利控股

280

5

长安集团

255.31

6

广汽集团

250.5

7

东风汽车

242.12

8

奇瑞控股

188

9

北汽集团

170.8

10

长城汽车

123.07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无序竞争问题比较突出。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的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长4%,然而利润同比下滑8%,行业利润率跌至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6%)及2023年的水平。近几年,汽车行业“内卷”严重,国家发改委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对汽车行业“不点名批评”,直指行业存在“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恶性价格竞争”等乱象。这种“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的行为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还将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

 

品牌与市场的立体化布局

 

长安汽车率先推进“北斗天枢2.0”计划,在智能化与新能源实现双线突破。其‌‌主力车型中,CS系列SUV月销稳居前三,UNI-K智电iDD搭载L3级辅助驾驶,深蓝SL03续航超700km,阿维塔定位高端智能市场。产品‌价格聚焦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通过启源Q07等车型加码“智驾平权”,新能源渗透率已达27%。

 

东风汽车商用车市场份额领先,但新能源转型滞后长安2-3年。其商用车客户占比超60%,在乘用车领域布局完成东风猛士、东风岚图等新能源汽车品牌,覆盖豪华、高端、主流及入门级各细分市场,统筹发展商用车新能源业务。

 

当前长安深蓝与东风奕派在中低端市场,阿维塔与岚图在中高端市场高度重合。以往汽车重组案例中,这种情况也不是例外。双方需要对重叠的品牌进行优化调整,如通过“主品牌+技术平台”架构实现差异化定位,或通过分拆上市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竞争,明确各品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内部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

 

此外,双方在市场渠道上形成互补效应。国内方面,东风汽车在华中、华南的渠道优势与长安在西南、西北的根基构建全渠道覆盖。海外市场方面,东风汽车在俄罗斯的15万辆产能基地与长安的泰国新能源工厂网络,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沿线产能网络。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重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将成为主导方向。伴随行业变局,汽车产业的重组整合也将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公开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正稳步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整合,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第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且年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到40.9%。比亚迪以427.2万辆销量登顶,市占率33.2%。

 

三大汽车央企中,长安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3.4万辆,同比增长超50%。相较于其他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最宽,增量最多。这得益于长安汽车通过“香格里拉”计划(新能源转型)、“北斗天枢”计划(智能化转型)和“海纳百川”计划(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加速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东风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86.1万辆,同比增长64.4%,自主新能源销售81万辆,同比增长122.5%。2024年,东风汽车持续发力新能源赛道,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提速,聚力电动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不断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全面提速。

 

中国一汽2024年销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3.9万辆,同比增长41%,增速优于行业5.5个百分点。2024年,中国一汽紧跟行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趋势,扎实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持续打造先进高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推动各环节各领域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分散问题,多家央企在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各自为战,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如三家汽车央企均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赛道,但各自研发投入分散。以电池技术为例,东风打造“东风-宁德时代”联盟,长安自研“原力超集电驱”,一汽则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后,技术研发的集约化投入有望突破关键瓶颈。

 

尽管东风与长安2024年新能源销量均同比增长,但在销量及渗透率大幅落后于比亚迪。国资委主任张玉卓2024年“点名”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发展不够快”的批评犹在耳畔,此次重组正是对“单独考核”政策的战术响应。东风与长安合并后,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追赶比亚迪,通过对双方研发资源的整合,有利于重点突破固态电池、城市NOA智驾等“卡脖子”技术,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的技术压制。

 

从技术协同向产业链深度融合

 

长安和东风在技术层面呈现出极为突出的互补特性。长安汽车依托长安和东风在技术层面呈现出极为突出的互补特性蓝鲸动力家族(1.4T/1.5T/2.0T),其2.0T发动机通过7930小时台架测试,可靠性超150万公里,技术参数对标国际品牌‌,凭借与华为合作的ADS 3.0智驾系统、SDA中央计算架构,整车AI算力达1000+TOPS,在智能化领域构筑壁垒。而东风汽车依托中科院合作在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堆技术取得突破,其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充电效率比主流液态电池提升50%;马赫超级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多次刷新行业纪录,达到47.06%。双方合并后可进一步缩短800V高压平台、CTC底盘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周期减少行业“内耗”,激发创新活力。

 

在供应链方面,双方在重庆、武汉分别拥有年产能超200万辆的产业集群,合并后可通过零部件标准化降低15%-20%采购成本。以动力电池为例,长安现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双供应商体系,而东风与比亚迪合资的易捷特项目已量产刀片电池,协同后对上游议价权预计提升30%,年节省成本超80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两地供应链的地理联通有望构建“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走廊”,形成从武汉光谷芯片到重庆两江智能工厂的完整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与抗风险能力。

 

 -  end  -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