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汽车央企战略重组:破局当下,布局未来
中国汽车产业的“聚变时刻”
近年来,央企专业化整合已成趋势。以中国中车为例,其围绕轨道交通领域开展整合工作,深度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构建轨道交通产业的强大合力,成功铸就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行业巨擘。宝武钢铁则通过一系列战略重组举措,实现产能跃升,打造出 “亿吨钢企”,极大提升了在全球钢铁市场的话语权与竞争力。央企通过合并同类项、剥离非主业资产,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队”。
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存在“小而散”的结构性矛盾。全国有超百家整车企业,但却有半数车企年销量不足万辆。央企层面,2024车企销量TOP 10中,一汽、东风、长安三大集团虽仍分列行业前十,但三家央企合计销量仅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6.5%。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亟需通过资源整合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众所周知,东风集团是以汽车为主业的央企,而兵装集团旗下的汽车业务板块正是长安汽车。两大汽车央企的重组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东风和长安重组之后,销量将超过500万辆,成为国内第一大汽车巨头,并有望超越通用和福特,成为全球第五大汽车集团。
排名 |
车企集团 |
2024年销量 (万辆) |
1 |
比亚迪 |
427 |
2 |
上汽集团 |
401 |
3 |
吉利控股 |
340 |
4 |
中国一汽 |
320 |
5 |
长安集团 |
268.3 |
6 |
奇瑞控股 |
260.39 |
7 |
东风汽车 |
248 |
8 |
广汽集团 |
200 |
9 |
北汽集团 |
170 |
10 |
长城汽车 |
123.33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排名 |
车企集团 |
2023年销量 (万辆) |
1 |
上汽集团 |
502.09 |
2 |
中国一汽 |
344 |
3 |
比亚迪 |
302 |
4 |
吉利控股 |
280 |
5 |
长安集团 |
255.31 |
6 |
广汽集团 |
250.5 |
7 |
东风汽车 |
242.12 |
8 |
奇瑞控股 |
188 |
9 |
北汽集团 |
170.8 |
10 |
长城汽车 |
123.07 |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存在“产能过剩与创新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无序竞争问题比较突出。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的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长4%,然而利润同比下滑8%,行业利润率跌至4.3%,低于整个下游工业利润率(6%)及2023年的水平。近几年,汽车行业“内卷”严重,国家发改委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对汽车行业“不点名批评”,直指行业存在“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恶性价格竞争”等乱象。这种“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的行为不仅短期内造成行业利润下降,长期还将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及技术创新。
品牌与市场的立体化布局
长安汽车率先推进“北斗天枢2.0”计划,在智能化与新能源实现双线突破。其主力车型中,CS系列SUV月销稳居前三,UNI-K智电iDD搭载L3级辅助驾驶,深蓝SL03续航超700km,阿维塔定位高端智能市场。产品价格聚焦10万-30万元主流市场,通过启源Q07等车型加码“智驾平权”,新能源渗透率已达27%。
东风汽车商用车市场份额领先,但新能源转型滞后长安2-3年。其商用车客户占比超60%,在乘用车领域布局完成东风猛士、东风岚图等新能源汽车品牌,覆盖豪华、高端、主流及入门级各细分市场,统筹发展商用车新能源业务。
当前长安深蓝与东风奕派在中低端市场,阿维塔与岚图在中高端市场高度重合。以往汽车重组案例中,这种情况也不是例外。双方需要对重叠的品牌进行优化调整,如通过“主品牌+技术平台”架构实现差异化定位,或通过分拆上市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竞争,明确各品牌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内部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
此外,双方在市场渠道上形成互补效应。国内方面,东风汽车在华中、华南的渠道优势与长安在西南、西北的根基构建全渠道覆盖。海外市场方面,东风汽车在俄罗斯的15万辆产能基地与长安的泰国新能源工厂网络,共同构建“一带一路”沿线产能网络。
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重构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将成为主导方向。伴随行业变局,汽车产业的重组整合也将是大势所趋。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苟坪近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公开表示,国务院国资委正稳步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整合,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第十年位居全球第一,且年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到40.9%。比亚迪以427.2万辆销量登顶,市占率33.2%。
三大汽车央企中,长安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3.4万辆,同比增长超50%。相较于其他车型,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速最宽,增量最多。这得益于长安汽车通过“香格里拉”计划(新能源转型)、“北斗天枢”计划(智能化转型)和“海纳百川”计划(全球化战略)的推进,加速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东风汽车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86.1万辆,同比增长64.4%,自主新能源销售81万辆,同比增长122.5%。2024年,东风汽车持续发力新能源赛道,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提速,聚力电动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不断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转型升级全面提速。
中国一汽2024年销售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33.9万辆,同比增长41%,增速优于行业5.5个百分点。2024年,中国一汽紧跟行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趋势,扎实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持续打造先进高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推动各环节各领域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领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与资源分散问题,多家央企在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各自为战,造成大量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如三家汽车央企均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等赛道,但各自研发投入分散。以电池技术为例,东风打造“东风-宁德时代”联盟,长安自研“原力超集电驱”,一汽则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整合后,技术研发的集约化投入有望突破关键瓶颈。
尽管东风与长安2024年新能源销量均同比增长,但在销量及渗透率大幅落后于比亚迪。国资委主任张玉卓2024年“点名”三大汽车央企“新能源发展不够快”的批评犹在耳畔,此次重组正是对“单独考核”政策的战术响应。东风与长安合并后,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追赶比亚迪,通过对双方研发资源的整合,有利于重点突破固态电池、城市NOA智驾等“卡脖子”技术,以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的技术压制。
从技术协同向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供应链方面,双方在重庆、武汉分别拥有年产能超200万辆的产业集群,合并后可通过零部件标准化降低15%-20%采购成本。以动力电池为例,长安现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双供应商体系,而东风与比亚迪合资的易捷特项目已量产刀片电池,协同后对上游议价权预计提升30%,年节省成本超80亿元。更为关键的是,两地供应链的地理联通有望构建“长江经济带汽车产业走廊”,形成从武汉光谷芯片到重庆两江智能工厂的完整链条,提升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与抗风险能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