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亿朋观察| 加强民营企业原始创新保护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时间: 2025-04-03 09:44:54
亿朋观点: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这种从基础科学原理出发实现“0到1”的突破,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性能,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更是突破技术封锁、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制高点。目前,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2%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自于民营企业,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催生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与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编者按:原始创新意为“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贡献了全社会70%的技术创新成果。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办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7.2万件,其中涉及民营企业3.7万件,占比51.4%。为此,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员表示,将加大对民营企业原始创新的保护力度,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高水平自立自强保驾护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部署实施一系列知识产权重大战略,健全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促进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能,有力推动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民法典》《专利法》《著作权法》等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并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制度加速技术流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的意见》,聚焦创新发展需要和经营主体关切,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制度作用,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创造内生动力和活力。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强知识产权执法的意见》,完善知识产权执法机制。除此之外,《商业秘密保护法》《民营经济促进法》也在加快出台,各部门协同发力,更为健全的民营经济原始创新保护保障机制正在形成。

 

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效能 探索新型知识产权权益保障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发明创造者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独占实施权。专利保护成为加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统计,2015年至2024年的十年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6,718件,审结33,825件,在民事知识产权案件中以专利案件为主,占比达到52%。例如,在2020年“运动机构”专利侵权案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宁波精某车业有限公司侵权恶意明显,情节严重,判决侵权企业在赔偿被侵权单位经济损失400万余元的同时,对侵权企业处以经济损失两倍的惩罚性赔偿,共计赔偿1200万余元。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蓬勃发展,技术迭代周期加速缩短、知识产权产出类型不断丰富拓展。近年来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呈现出向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创意等前沿领域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愈加重要。

 

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保护科技创新八个典型案例中,有六个是关于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例如,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粤03民初3843号“深圳市智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光某(深圳)智能有限公司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案”中,原告深圳市智某技术有限公司系一家互联网高科技公司,主要业务为大数据智能挖掘技术应用与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开发,主要产品有“天某”手机APP,采用其自主开发的大数据追踪系统,进行智能跟踪、个性化推荐、智能摘要等。被告也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其开发的“学某某”APP采用了与原告实质性相同的智能检索算法。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案涉智能检索算法本质是一种算法推荐,被告“学某某”APP中使用的被诉侵权搜索算法与原告请求保护的搜索算法构成实质相同,且其有渠道、有机会获得原告的案涉商业秘密。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下架侵权APP产品。

 

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认为,算法作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基础,是开发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大数据不断地测试获得的劳动成果,其研发成果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商业秘密。上述纠纷案件为以后新型知识产权权益保障提供了有益参考。

 

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加速覆盖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地方共同建设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面向省、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县的小商品、快销商品,提供集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为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综合服务。

 

目前,全国29个省(区、市)已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77家,快速维权中心48家,总计125家。保护中心服务的产业领域涵盖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域范围覆盖18个万亿级产业集聚区和173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各中心总计备案企事业单位18.6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约6500家,外资、合资企业超8000家。

 

以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例,其通过即时响应机制主动对接服务以“杭州六小龙”企业为代表的初创型民营企业,在专利预审、商标预警、专利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重要创新成果专利布局,助力相关企业创新发展。

 

此外,随着民营企业“出海”步伐加快,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纠纷逐渐增多,国家相关部门还应继续健全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维护民营企业海外合法利益、护航民营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出海。 



 

 -  end  -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