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股东”受关注
“三类股东”是指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由于“三类股东”可能存在层层嵌套和高杠杆,以及股东身份不透明、难以穿透等问题,“三类股东”成为不少新三板公司申请IPO的一大阻碍。
2018年,证监会首次明确“三类股东”IPO审核标准,对新三板拟IPO企业提出四项“硬性条件”:第一,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不得为“三类股东”;第二,要求需纳入金融监管;第三,需提出符合要求的整改计划,并做穿透式披露,并要求中介机构对利益相关人在“三类股东”持有的权益进行核查;第四,要求“三类股东”对存续期作出合理安排。
从后续的情况看,一些企业的“三类股东”从做市交易中进入,存在嵌套多、穿透复杂且成本高昂等问题。例如,海容冷链为处理“三类股东”问题,IPO进程后延了数年,亿童文教则由于清理“三类股东”成本高昂,最终无法谈妥而终止了IPO进程。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中的规定,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应当在权益变动文件中披露支配股份表决权的主体,以及该主体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契约型基金、信托计划或资产管理计划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第一大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的,除应当履行前款规定义务外,还应当在权益变动文件中穿透披露至最终投资者。
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表示,从上述规则的相关内容看,科创板放宽了对“三类股东”的信息披露和穿透要求,只要“三类股东”持股比例少于5%,穿透和披露要求将降低。一家因“三类股东”问题而折戟IPO的新三板公司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高度关注科创板的相关政策,不排除考虑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筛选标的需谨慎
除了“三类股东”,朱为绎指出,在科创板的相关规则指引中,实行注册制允许未盈利公司上市、放开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对同业竞争限制较A股IPO要求较少等因素,将给不少新三板企业带来一些机会。
从目前情况看,部分新三板公司受到市场热捧。西部超导、贝特瑞、成大生物等自今年1月以来股价呈现一路上涨的态势,且股价启动时点基本与科创板诸多政策的推出同步。市场猜测这些公司未来可能申请在科创板上市。
在新三板的投资思路中,基于跨市场估值套利的“集邮”一直是不少投资者采取的策略。有市场人士表示,科创板设立,部分投资新三板公司的机构多了一个潜在退出渠道。但具备在科创板上市条件的新三板公司并不是太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新兴战略行业优质企业才有希望登陆科创板。从过去几年的‘集邮’实践情况看,个人投资者成功概率很低。投资者需仔细筛选,避免盲目跟随炒作。”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