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报官微透露十三五规划十个任务目标:1、保持经济增长,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4、推动创新驱动发展,5、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6、改革体制机制,7、推动协调发展,8、加强生态文明建设,9、保障和改善民生,10、推进扶贫开发。其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首度写入五年规划。
“十三五”规划或出现重大改革
本届五中全会与前几届稍有不同的是,到十三五末,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确定,就看路线图如何绘制。
十三五规划蓝图如何筹划?深化改革被寄予厚望。“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十三五”规划总体以改革为导向。
迟福林:相比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会更加突出改革导向,我国的转型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十三五规划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改革导向的规划。
改革所涉及领域很广。单从上周来看,李克强总理的系列活动就处处着墨改革方向。在双创周上,他说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结构性改革激发全社会创造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在会见美国前财长鲍尔森时,他谈到金融和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央党校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李克强则强调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把财税、金融、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迟福林分析,十三五期间,改革要与增长、转型高度融合,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和简政放权这三个方面将是发力点。
迟福林:十三五的改革,这样三个方面更加突出:一是更好的树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会加快多方面的市场化改革进程,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二、破题结构性改革,解决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结构性改革问题将是我们十三五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头戏,投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包括教育结构的调整都成为我们的重点;第三、纵深推进简政放权的改革,进一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美丽中国首入国家五年规划,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
经济转型期,深层次矛盾都需要改革来破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写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指出,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全面转型的最大难题就是高耗能、低效率的传统生产方式。
张茉楠:美丽中国写入十三五,反映我们一直以来高耗能、低效率的方式面临重大转型,必须向生态治理开始转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发展新兴经济体,传统增长方式带来很大的污染代价,环境治理难度越来越大,这个又是阻碍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重构中国经济的生态环境,把生态治理作为战略提出来,也是未来战略的重要部署。
由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因此环境控制目标将会在“十三五”规划里作为重点内容,而实现环境控制目标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高污染企业的GDP,因此“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有望低于“十二五”规划时期的GDP增速。有媒体测算过,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年均增速维持在6.6%即可。
当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年规划的战略之后,实现环境控制目标,一定会牺牲高污染企业的GDP,这也意味着以往备受重视的GDP增速目标,高一点还是低一点都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在保持充分就业,民众收入稳步增长,就业指标稳定的基础上,发力新的经济增长点。
张茉楠:数字不会成为最重要的目标,生态、绿色、循环经济也不是靠牺牲经济增长速度来取得;从更长远来看,这些反而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新能源、可替代能源对传统的增长来说,不仅是做减法,也是做加法。随着中国降低二氧化碳、循环再利用,会创造更巨大的产业链和新的增长点。
李克强: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
与往届五年规划不同,决策层突出强调十三五规划必须挤“水分”留“干货”。李克强说“规划不是要挂在墙上,而是要落到地上,要实事求是,使规划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如何落到地面、接地气?多方资料显示,55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翘楚组成“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这当中,不仅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传统“内脑”,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外脑”,还首次邀请了业界和民间智囊,还有4名企业家入选,他们分别是中粮董事长宁高宁、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让企业家入选,就是要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决策中起到更加直接、更自主的作用。
据了解,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意见正式公布后,国务院将根据意见制定十三五规划,正式的规划将于明年两会期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