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国资动态>

国企改革如何引入员工持股 时间: 2015-03-30 09:20:42
国企改革如何引入员工持股?这是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也是推进以混合所有制为目标的国企改革以来,国企高管们最关心的事,没有之一。以至于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员工持股,一时也被当做新闻。而在“两会”官方提供的国资委和发改委的文字材料里,明明提及要稳妥实施员工持股。

  员工持股机制本很常见,很多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企业后多会引入,视为激发团队活力、与股东利益取得双赢的重要机制。但这一机制该如何适用于国企改革?

  命题复杂,具体怎么作为,大有讲究,而理论、认识与实践仍存在诸多脱节。 首先,员工持股作为激励机制,如何实施有其自身的经济逻辑,不应该成为“一刀切”的国企改革原则。从公司治理而言,这应该是从股东大会到董事会的责任。由于改革进程中的国有企业并非真正市场化企业,因此引入员工持股制度也就变得错综复杂。

  回到搞混合所有制的本源,是引入更有效的市场化机制、体制。如果国家有精力、有能力可以做企业的合格股东,何必混改?混改的重心,是引入对资本能真正在乎的资本,引入合格的股东,从而引入市场机制。这一切并不能一定确保企业的成功,却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同时,国家作为股东并不必一退了之,可以选择保留少数股份,搭市场化的便车,把这部分有巨大增值潜力的股份作为对未来社保基金缺口的储备。

  具体哪些行业、哪些企业、什么样的团队适合做员工持股,做的方式有何不同,都值得一一专业分析。历史上做过员工持股的企业很多,为什么联想、华为做成了,当年的康赛之类却成了腐败的黑窝、企业也垮了?为什么国企中也会出现偶然的成功案例?企业家及其团队的价值往往不亚于资本。这样的企业以IT等智力密集型企业、创业型企业居多。员工持股应该给优秀的团队再插上飞翔的翅膀,但不必对那些坐吃山空的败家子一视同仁。而受益于国家政策形成垄断的企业,因团队价值很难判断,可能就完全不适宜做员工持股。

  总而言之,员工持股应变成着眼于做大蛋糕、财富创造的持续激励机制。而在思路不清、目标不明、基本共识未曾建立时贸然推进员工持股,很可能会变成现有内部人与政策层面的混乱博弈。

来源:财新网

关闭
关闭